1、设备管理人员指责商务人员没有找到合格的供应商;
2、商务人员指责公司的招投标、低价中标制度;
3、管理人员埋怨这是上面制度要求执行的;
4、更搞笑的是:供应商埋怨客户设备管理人员当时没有按技术要求处理好软管。
当然这个案子成了无头案,最后按中国方式处理:当事人罚款、主管领导免职。等风波过后,经过上下打点,此供应商的生意依然畅通无阻。
很多客户已经深刻认识到这一点,已经开始尝试一些措施:
1、更换的旧零件归还制度:整体来说已经在发生功效,但依然还存在有些客户设备管理人员因为日常工作很忙碌,无法派人到现场参与拆检、装配及测试的过程;以及其公司没有建立严格的物品管理制度,依然留下了漏洞。
2、不完全按照低价中标,综合考虑技术及其它因素:但价格因素在评定中的权重过高,实际效果不明显。
3、建立严格的供应商管理体系:一旦发现有人造假或严重的质量事故,就将其进入集团范围内黑名单,使其在将来投标中无法参与。
4、设备的长期成本与使用的关联机制:每年给选定的供应商一定的费用,该供应商必须要保证设备的长期稳定运行。至于是否需要派人到现场检查设备状况,是否需要对客户相关人员做适当的技术培训,是否需要对设备返厂维修保养等,客户不再关心、只关心设备好用即可。有点像保险。
编辑:闫德奇
电话:138 1736 8048